4月13日至14日,仙桃一中七年級全體師生遠赴宜昌,開展“訪世紀工程,覽巴楚風情”研學游活動。
在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王奕等校領導的揮手送別下,滿載七年級師生的旅游大巴緩緩駛出校門,研學之旅正式拉開帷幕。
抵達宜昌后,同學們入駐宜昌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校方為同學們安排了營房,配備了隨行教官,準備了豐盛的自助午餐。
在年級主任汪政云的組織下,師生們在青校研學營地舉行了出征儀式,副主任黃兆田發表動員講話。
帶上憧憬與想象,跟隨他們的腳步,讓我們一起向快樂出發吧!
屈原故里謁屈子,師生們或駐足品讀字畫,或凝思追溯,了解歷史名人的生活背景、成長軌跡、文學作品和精神節氣,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
在這里,同學們觀看民俗表演,參與具有端午特色的包粽子課程,提高動手能力與傳承文化完美結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純粹的赤子之心,浩然長存,值得我們永遠去學習,去傳承!
在三峽工程博物館,同學們感受“大國重器”三峽工程的魅力。
好奇水電研學中心是中小學生的科普樂園,“一滴水的旅行”“一度電的旅行”“長江水怎么過大壩”“爬樓梯的船和坐電梯的船”“中華鱘的朋友圈”“能源魔法墻”……同學們在這里化身“小小工程師”,探索水電的奧秘。
參與制作水能發電模型和定江石模型,了解了三峽地區地貌特點、水能發電原理、船舶越壩方式等知識。
步入三峽截流紀念園,一塊單邊長達2.5米、重達23噸四面體截流石巍然矗立,似乎在述說著它的同伴們止浪絕川的豐功偉績,吸引同學們紛紛上前合影留念。
來到大壩觀景臺,視野豁然開朗,雄偉的三峽大壩全貌呈現在師生們面前,隨行導師給同學們講解了大壩的朝向,地貌特點,水文習性等知識,也使同學們了解了三峽大壩建造的背景、歷程和重大作用。
長江三峽,正是和每一個中國人息息相關的中國地標。
三峽大壩,我來了!
奔騰雄壯的絕美三峽,讓格局更強大;超級工程的極致震撼,讓精神更強大;悠久傳承的三峽文化,讓智慧更強大!
巍然聳立的三峽大壩如巨龍橫江,和沿岸的群山相連,十分的壯觀。
晚上,在營地大禮堂,海亮研學游總部的老師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場如何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專題講座。
整個行程,天氣陰晴變幻,徒步路程約16公里。七年級的同學們游性不減,學趣不退,時而傾聽講解,時而駐足遠眺,遇到外地以及外國友人,也熱情禮貌地打招呼,體現了學子們的良好素質。
“這次研學之行,我們不僅增長了見識,還學到了好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中華民族真了不起!”同學們有感而發!
七年級(12)班彭珺澤同學還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文采斐然的研學作文。
我是一滴快樂的水
仙桃一中七(12)班 彭珺澤
我是一滴水,一滴杪春的快樂的水。在輕柔的清風中,隨著陽光串成的滑梯,緩緩而落。
中午,隧道錯綜,綠色錯落有致地暈染在丘陵中。春風徐徐,萬千綠葉在陽光下閃著金光。我降落在藍色的雨衣帽上,穿越三峽風土人情……
仰望高空,眼神如同被磁鐵吸住,定在一塊石板上刻著的屈原祠上。
登頂,屈原的青銅雕像屹立在大殿的中央,老師的話將我吸引,“這里不同于其他神仙輔助的廟堂,不供奉香火,是因為屈原,是最早以蘭花和美人自喻的人……”看著低頭沉思神情深邃的屈子,我更加崇敬。
我滾落下雨衣,隨著眾雨水匯入長江之中,重重疊疊蹣跚走過萬千步,在江中的波濤中起起伏伏,穿過一道道大橋,仰望著橋上來往的行人,忽然撞上了一道石壁。
那就是三峽大壩,它是長江的樞紐,是湖北省乃至中國的驕傲!我閉上雙眼,順著江水繼續隨波逐流。一座輪船經過,我趴在船底,順著升船機一路向上,到達頂端。
笛聲悠悠,船隨著開了,我親吻著這染夕陽余暉的江面,晚風習習,波光粼粼,在橙色中泛起微青;仡^再見大壩,雄偉壯觀依舊,。
初升的日光將我喚醒,我又化作一滴水,坐在葉片上,晨風將我晃動,躍入長江,隨著漂向遠方,漂向遼闊的海洋,一路上碧波萬頃……
(指導老師:張勇軍)
本次研學活動,同學們在行走中習禮、養德、學知、踐行,在體驗中激活文化基因,樹立文化自信,開闊了視野,培養了動手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和挑戰自我、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激發了同學們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